君山居士,君山居士新浪博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君山居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君山居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张孝祥为何被认为苏轼以后第一词人?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张孝祥为何被认为苏轼以后第一词人”这个问题,小编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张孝祥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我们在总览他的一生之后,除了赞誉,更多的是叹息。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祖籍历阳乌江。他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籍当年曾经写下“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诗句明志,也许从此张家的血液里就流淌着一股坚贞的精神。金人南下之后,夹在金与南宋之间的百姓遭受兵燹之苦,他们又不愿意落入异族统治之下,于是大规模向南迁徙。张孝祥之父张祁也带领着家族迁居明州。绍兴二年,张孝祥在明州出生。他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是家境是在不能与大户人家同日而语,“奋起荒凉寂寞之乡”,就是他成长环境的写照。他五岁开始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当宋史中草草的记载他“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的时候,我们不仅感慨如此深厚学力的背后,是日以继夜的辛苦付出换来的。十二岁那年,家族离开明州返回故乡历阳,选择定居芜湖。重返故土,不再流落异乡,人的精气神自然是不一样,他的才气与日俱增,成就也是越来越大,“年十六,领乡书”,接着“再举冠里选”,二十二岁中状元。
如果有人认为张孝祥才气有余,能力不足,只会动动笔杆子,那就错了。宋代理学家程颐说:“君子之所欲者,泽天下之民,济天下之困也。”一些伪道学将这句话时时刻刻挂在嘴边,但是一遇到事情,除了呜呼哀哉的洋洋洒洒写一篇文章之外,什么也做不成。而张孝祥将这些话付诸于实践。他上前线的心愿虽然一直未能成行,可是他不论在哪里主政,都势必消除积弊,改善民风,因此深受百姓爱戴。高宗时期,他曾主政抚州,“年未三十”,却“莅事精确”,那些常年管理州县百姓的官员都赶不上他。抚州发生叛乱,他单人独骑对峙叛军,令士卒士气大增,他顺势很快平定了叛乱。当他离开抚州时,百姓夹道相送,直到已经看不见他的身影,人群才慢慢散去。孝宗继位之后,张孝祥“知平江府”。当时南宋境内趋于安定,可由于早些时候官员怠政,案件积压众多,“事繁剧”。如果是别人,敷衍一下也就过去了,可是他不能。他到任之后,就开始着手处理,史书记载,“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当时平江府很多商人唯利是图,欺压百姓。张孝祥没收了他们的粮食。第二年发生饥荒,张孝祥把没收的粮食救济灾民,如果没有他,后果不堪设想;饥荒刚刚过去,又发生水灾,他上疏朝廷催拨赈灾款项,并且让赈灾款项第一时间发放到灾民手中,挽救了数以千计的难民。主政潭州期间,张孝祥“为政简易”,关注农桑,他知道国的根本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他勤勉公事,化育百姓,不仅“狱事清静,庭无留滞”,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他生命中为官的最后一站是荆州。张孝祥到达荆州两个月后,荆州便遭遇水灾,旧金堤年久失修,决堤之后,水势凶险。张孝祥当机立断,亲自考察荆州的地理环境,选择了适合修筑堤坝的新地址,之后集中力量,一月有余,建成新堤,新堤“穹崇坚好,悉倍于旧”。张孝祥仕途仅仅十五年,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胸怀天下的情怀,都让那些尸位素餐者感到羞愧。
- 南宋出了几十位状元,而称张孝祥为“第一”毫不为过。他的第一,除了身为状元敢于直言、政治上颇具为名之外,还在于他的诗文才华。张孝祥才思敏捷,一些词句直逼苏轼。史书记载,“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可见他对自己的才华相当自负。近代著名学者钱基博在他巨著中国文学史里面写到张孝祥的时候说:其诗文皆追摹苏轼;而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得苏轼之浩怀逸气,襟抱开朗,仍是含蓄不尽。其词与辛弃疾同出苏轼。然弃疾恣意横溢,简直文势;孝祥则抗首高歌,犹有诗情;所以发扬蹈厉之中,犹有宛转悠扬之致也。当张孝祥离开家乡,走上仕途的时候,他肯定不会知道自己的一生会如此的坎坷,也许从他开始阅读经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饱尝世间艰辛的准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张孝祥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南宋学者汤衡评价说:自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苏轼身后能够继承其词风的人,除了张孝祥还能有谁呢?)
乌云盖顶心情压抑的诗句?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夏夜 唐代:韩偓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3.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对月 唐代:姚合
银轮***向东流,莹净三更正好游。
一片黑云何处起,皂罗笼却水精球。
5.洞庭风雨二首 唐代:李群玉
面南一片黑,俄起北风颠。
浪泼巴陵树,雷烧鹿角田。
鱼龙方簸荡,云雨正喧阗。
想赭君山日,秦皇怒赫然。
巨浸吞湘澧,西风忽怒号。
水将天共黑,云与浪争高。
羽化思乘鲤,山漂欲抃鳌。
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
乌台诗案中哪些人想让苏轼死?又是哪些人帮助他最终获释,当时情形是怎样的?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冷嘲热讽是文人的通病
北宋元丰二年的浙江湖州,出现了一些颇为寻常的异样。首先是走在大街上的壮小伙都得了大脖子病,其次是背街小巷里的孩童都在唱“岂是闻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之类的歌谣。那么湖州的父母官,就敢熟视无睹吗?
——苏轼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城外,只见苏轼伫立在一道田埂上,杂草丛生的稻田让苏轼责问其旁的随从:“农夫怎得如此荒废田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面对知府的责问,随从揪心答到:“今年三月以来,劝课农桑的工作一直没敢耽误,今日水稻的长势不如杂草,据卑职的调查都是盐荒闹的。”听到此话的苏轼是心头一沉,悻悻得回到了府衙。哪怕是对朝廷凉了半截,出于礼法熏陶的苏轼,还是展开公文纸与手握狼毫笔,就在构思谢恩表堵塞的时候,其回想起了数年前因上书指出均输法的弊端,而被无情的贬谪到了湖州。
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宋史》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于熙宁二年开始了变法,主要有青苗法、保马法等新措施。这其中均输法的内容就两条:一是徙贵就贱,指在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二是用近易远,指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都说盐商是无利不起早,而均输法就阻碍了盐的正常流动,所以家门口只能买到高价盐。
——王安石
中国的文人都有种通病,凡是自己的政治抱负落空,那么必定借助诗歌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最终苏轼在写给宋神宗的《湖州谢上表》里,***用暗讽的方式嵌入了“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大不敬之话,此事被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一纸诉状告到了京师。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宋史》
公检法混战露一线生机
活在当下的我们都知道,一件案子先由公安局侦破,然后由检察院提起公诉,最后有***作出裁决。而在苏轼的案件中也有类似的机构出现,它们分别是御史台、大理寺、审刑院,这其中多数人都对审刑院感觉很陌生。
帝饮恤庶狱,虑大理、刑部吏舞文巧诋,八月,乙卯,置审刑院于禁中,以枢密直学士楚丘李昌龄知院事,兼理详仪官六员。凡狱具上奏者,先由审刑院印讫,以付大理寺、刑部断覆以闻,乃下审刑院详议,申覆裁决讫,以付中书,当者即下之,其未允者,宰相复以闻,始命论决。——《续资治通鉴》
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淳化二年宋太宗鉴于大理寺与刑部的官员偷奸耍滑,致使冤***错案高居不下。所以设置了审刑院力促司法的公平,该部门最***员名知院事,下面还有6名副手,第一任知院事是楚地人李昌龄。
——宋神宗
御史台在搜罗***齐全后,就将卷宗交给了大理寺判决,出乎意外的是苏轼得到了“当徒二年,会赦当原”的惩罚。此举首先是遭到了御史台李某等人的反对,随后宋神宗听闻后也是龙颜大怒。两部门的争执不下,就轮到了审刑院的出面。
需要审刑院复核的案子,一般都是久悬不决的。至于原因有二:要么是作案手法太高明,要么是大佬在暗中角力。苏轼的案子刚好属于后者,审刑院的背后是宰相吴充,再加上王安石以宋神宗最鄙视的曹操容忍桀骜不驯的祢衡为例,最后曹太后也亲自出马劝诫,就这样苏轼得以免除极刑被发配到黄州任团练使。
综上所述,苏轼的乌台诗案,起因就是对王安石的变法不满,而自己又无力阻拦,只得将不满情绪写在诗歌上,惹得立功心切的李定等人的诋毁,幸得朝中耿直王安石等人帮衬才幸免于难!
——END——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君山居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君山居士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qoyqls.cn/post/5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