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门户网,秭归***门户网公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秭归***门户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秭归***门户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秭归的历史变迁?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西汉置秭归县(公元二年)。秭归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县名因屈原而来。《水经注》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秭”由“姊”演变而来。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秭归县。缘其地为楚三闾大夫屈原之故乡,“屈原有贤姊,闻原放还,亦来归……因名曰秭归。”
北周建德六年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改秭归县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罢下诸郡,改长宁县为秭归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归州,辖秭归、巴东二县,次年辖秭归、巴东、兴山三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年(公元758年)复置归州。宋代仍名归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归州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十六年(1380年)降为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年)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年)裁长宁县复置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
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辖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并容美、龙潭19个土司。十三年(1753年)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为秭归县。(以上出处)
1949年属宜昌专区,1959年属宜都工业区,1961年复属宜昌专区,1***0年属宜昌地区,1992年属宜昌市。
1991年6月15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1]18号)同意秭归县人民***驻地由归州镇迁至剪刀峪(即现在的茅坪镇)。
1998年秭归县县城正式搬迁至茅坪县.
2000年,秭归县辖7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980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茅坪镇 77966 香溪镇 35643 屈原镇 21472 沙溪镇 37831 两河口镇 31848 郭家坝镇 36208 杨林桥镇 28155 水田坝乡 36899 泄滩乡 15439 梅家河乡 19465 磨坪乡 13130 文化乡 18314 周坪乡 13479 芝兰乡 12194
2004年底,秭归县辖7个镇、5个乡,6个居委会、186个村委会。
你的姓氏祖籍是哪里?
我姓罗,我们发祖公宋时从庐陵吉水迁至宜丰,至今已一千多年。
关于肇基祖迁居宜丰,我想说三件事。
一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迁到宜丰来的?发祖公长秋公三兄弟,老大承春公无嗣,老二承夏公在天宝古城,老三承秋(长秋)公在澄塘柘岗,但各自族谱所记载的始迁地不同,天宝说是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迁至宜丰,柘岗说从庐陵秀川印岗(即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阜田镇汽下村)迁至宜丰,莫衷一是。这说明族谱中有些关于姓氏起源及其迁徙的说法,不一定真实可信,尚有许多存疑之处。
二是柘岗的字辈排号为什么为他处不一样,那怕与天宝承夏公的后裔也不一样。据说这与柘岗罗氏抗元有关,据说当时因柘岗鼎材公率众抗元,朝廷要诛灭九族,于是一夜之间村人全部逃离,所有族人流落他乡,把字辈排号也全改了。元朝灭亡后,村人才回迁。这说明旧时封建忠君思想太严重,我所见到的我们族谱是一九二一年重修的,都到了民国,抗元英雄的事迹在族谱上依然不敢记录。鼎材公抗元只在民间传说,而且讹传成了是因为不满朝廷要造反,还想自立为王,于是将满门抄斩,不得已的情况下,整个族人才连夜逃离避祸,才改换字辈排号。如此以讹传讹,成了无稽之谈。
三、柘岗罗氏多长寿之人,这可能与发祖公长秋公的长寿基因有关。现在村中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尚有多人,我伯父也是93岁去世的。据族谱及宜丰相关史料记载,我们肇基祖长秋公生于宋治平甲辰(1064年)六月初一子时,殁于宋淳熙癸卯(1183年)二月,享年120岁。这是宜丰史上最高寿者。我老家柘岗其实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古时可能是个交通要道口,据说是新昌去瑞州的必经之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人要长寿确实不易,非得有强大的长寿基因不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秭归***门户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秭归***门户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qoyqls.cn/post/47433.html